汐止遜清當時地名為「灘音」,明治廿八年(民前十七年),日人侵台後改為「台北廳石碇堡水返腳街」;大正九年再改為「台北州七星郡汐止街」。
濟德宮又名「媽祖廟」,廟地是汐止望族陳金蘭所獻,建於清嘉慶年間,當時位置在今廟埕前康樂台處,座港向南,緊鄰基隆河岸的「牛稠頭」,為早期水返腳水運交通孔道;汐止老街上的人家,不管是到台北買賣貨物,或者是出外辦事,皆以此作為交通中樞,也因此造就了汐止老街之繁華與富裕;日據時期,因日人興建宿舍,於昭和十年(民國廿四年)遷建於現靜修院旁;待本省光復後(民國卅八年)重建現廟址,始安定下來。
目前廟內仍有兩對石柱,可以看出本廟宇歷一百六十餘年之悠久。一對是正殿點金柱,道光丁未年蒲月立(西元一八四七年),鐫題「濟用舟楫水轉峯迴昭神化,德為聖人稱姑道母任子孫」;另一對立於西廂註生娘娘殿中,咸豐己未年元月立,書有「齊明遍天下畏敬奉承,祥開宋代子惠蒼生;至德配坤元含弘光大,蹟著湄洲母儀天下」。
宮中建物概分為三川殿、正殿與西廂等三處說明之。三川剪粘飾以天兵馭麒麟、雙龍左右朝之,脊垛則簡飾虎象瑞獸與蝦魚生物,瓦簷上並叢生幾撮綠草,在斑駁古樸中,呈現一股生氣;廊下單龍盤柱擎立,石獅鎮峙左右,門聯草書題就「濟眾博施咸稱慈母,德心克庠明此下民」,石堵或透雕或淺刻,渾厚而篤實;殿內則以壽樑彩繪,貼雕花鳥柱矗立左右,樑上一匾書曰「護國庇民」,乃昭和丁丑年(民國廿六年)仲夏吉置,往前即天井,媽祖部將柳將軍千里眼及桃將軍順風耳左右侍立,兩側過水廊所立石柱,年代亦極古。
正殿前懸匾額一方,上題「慈航普濟」,係昭和十年(民國廿四年)秋月由汐止街長李朝芳敬獻吉置;殿中分設三龕,中龕主祀天上聖母,左龕敬祀清水祖師,龕頂懸匾云「靈蹟昭彰」,右龕恭奉霞海城隍爺,亦有一匾書曰「神靈人安」;殿旁西廂則安奉地藏王菩薩、註生娘娘、太歲六十星君、西秦王爺等。
本宮由熱心信眾組織「汐止濟德宮管理委員會」執行宮務,均義務職。在各委員盡心盡力、任勞任怨地努力下,宮務已趨穩健發展,香火亦日益鼎盛;近期因廟宇主體年代甚久、樑柱漸朽,實維修不易,基於安全考量下,已於民國九十八年八月完成三川殿屋頂鋼構、鋼瓦整修工程;爾後,續擬著手籌備「重建委員會」,期早日能重現原廟址,期間並盼各善男信女踴躍參與、支持,同心齊力永續發揚媽祖文化精神。